净营运资本

41次阅读

在唯常思价值投资培训里,我们把投资分析基础放在整个价值投资教程之首,因为投资分析的学习可以对价值投资的本质,价值投资的研发方法的有所了解,今后的案例训练中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手段和价值投资的理论框架。价值投资要求投资者用经营实业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公司是如何赚钱的,未来是否可以持续赚钱,通过基本面分析盈利预测预测未来业绩增长率,并且利用合理的估值方法得到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的传播,致力于价值投资培训,愿每个普通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



净营运资本是企业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反映由长期负债融资负担的流动资产的数额。由于长期资本投资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必然涉及短期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项目结束时占用在这类资产上的投资得以收回。因此在估算每期现金流时,这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的投资必须加以考虑,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项目的现金流情况。 

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由于净营运资本被视为可作为企业非流动资产投资和用于清偿非流动负债的资金来源,所以,净营运资本主要在研究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时使用。

企业的净营运资本状况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非常重要,也是一个被广泛用于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会影响企业的负债筹资能力。适当的净营运资本水平取决于企业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之间的适应程度。

净营运资本可测量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企业到期的债务要由流动资产变现来支付,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资产是企业的现金来源,而流动负债是企业的现金支出。

从筹资的角度看,净营运资本是由企业的长期资金筹得的。由于长期资本成本大于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企业的净营运资本增大将加大企业的总资本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但净营运资本的加大可使企业用长期资金来支持流动资产,有利于短期负债的及时偿付,减少企业无力支付债务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增加了流动性。

从公式可以看出,净营运资本越多则偿债越有保障。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债务,以及有多少可以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当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净营运资本为正,说明净营运资本出现溢余。此时,与净营运资本对应的流动资产是以一定数额的非流动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作为资金来源的,说明不能偿债的风险较小。反之,当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时,净营运资本为负,说明净营运资本出现短缺,此时,企业部分非流动资产以流动负债作为资金来源,企业不能偿债的风险很大。

合理性

净营运资本的合理性是指净营运资本以多少为宜。短期债权人希望净营运资本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减少贷款风险。因为净营运资本的短缺,就会迫使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和信用,在不合适的时机和按不利的利率进行不利借款,从而影响利息和股利的支付能力。但是过多地持有净营运资本,也不是说明好事。因为,高净营运资本意味着流动资产多而流动负债少,大量资金闲置,不会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说明企业可能缺乏投资机会,发展潜力受到影响。另外,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相比,流动性强、风险小,但获利性差,过多的流动资产不利于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而流动负债过少说明企业利用无息负债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较差,因为在流动负债中除了短期借款外通常不需要支付利息。因此,企业应当保持适当的净营运资本规模。

净营运资本保持多少才算合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行业的净营运资本规模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零售商的净营运资本较多,因为他们除了流动资产外没有什么可以偿还同样稳定的流动负债。制造业一般有正的净营运资本,但其数额差别很大。由于净营运资本与经营规模有联系,所以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净营运资本也缺乏可比性。因此,在实务中很少直接使用净营运资本作为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局限性

由于净营运资本是一个绝对数,如果企业之间规模相差很大,就不能使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同时,即使两个公司的净营运资本完全相同,其偿债能力也不一定相同。另外,当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时,净营运资本为负,表明已完全没有偿债能力;但从流动比率来看,虽然其偿债能力较低,但如果企业融资能力较强,也可以偿还其流动负债。为消除绝对数指标的缺陷,实务中经常将流动比率来辅助判断净营运资本数额的合理性。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1. 价值股(41 次阅读)
  2. 定价权(41 次阅读)
  3. 管理层(41 次阅读)
  4. GDP(41 次阅读)
  5. 竞争对手分析(41 次阅读)
  6. 价值投资常用术语(41 次阅读)
  7. 行业壁垒(41 次阅读)
  8. 行业增速(41 次阅读)
  9. 产业政策(41 次阅读)
  10. 投资逻辑(41 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