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114次阅读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本质上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以分级诊疗制度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区域医疗以分级诊疗为基础框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利用分级诊疗和数据共享,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等致力于使患者支出合理化,提升医院的收入水平,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区域医疗作为政府医改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一般由卫生部门招标主导。 但由于政府财政紧张,近两年区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增速回落显著。2010 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 27 亿元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其中 3.22 亿作为引导资金,支持 16 个试点城市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2 年又加拨投资 14 亿元。但由于地方财政较为紧张,且新医改停滞不前,导致近两年区域医疗投资增速放缓。根据 IDC 的数据,2013 年区域卫生 IT 支

出达到 37.5 亿,增长 17%;而 2014 年该支出达到 43.5 亿,增长 16%,预计 2015~2016年增速会逐步回落至 15%左右。因此,近期出现 PPP 平台运营模式,即由医疗 IT 公司带资建设,后续参与平台运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有所缓解。


国内整体进展较慢。 北京 以 医联体 模式为主,上海相对发展较快 。目前北京已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成立了多个区域医联体,比如海淀区计划在东南部、西南部、中部、东北部、西北部等 5 个片区中各成立一个医联体,怀柔、通州等周边区县计划各成立一个医联体,以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北京友谊医疗共同体、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为代表的医联体已经开始了正式运作。上海相对发展较快,成为国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典型代表。至 2014 年中旬,上海的“医联工程”已经连接了 6,000 多个门诊医生工作站、5,100多个住院医生工作站、2,900 多个检验检查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互通互享,大数据成为上海模式亮点。2014 年,上海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1+19”模式便已基本成型。其中,“1”是指市局的卫生信息数据中心,“19”包括 17 个区卫生信息中心、1 个医联平台和 1 个公共卫生数据中心。


由于区域医疗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医疗 IT 企业 通过与大型三甲医院或者是知名医生合作,以建设多形式“云医院”的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当前云医院的运作主要有四种模式:(1)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接入多家核心医院及医生的云平台;(2)覆盖区域医联体的云平台;(3)对接 HIS 的单一医院医疗信息汇集与处理平台,由软件公司负责医院运营;(4)单一医院就诊流程的互联网平台化。但本质上,这类云医院无法替代区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的作用,仅是一种综合了区域医疗、健康管理与移动医疗的次优解决方案。


根据IDC 的数据,2014 年我国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是43.5 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略有回落,且未来几年增速有持续回落的可能。其中,软件与服务的市场增速要显著快于硬件,预计2014~2019 年软件、服务与硬件市场规模的CAGR 分别为17.7%、14.4%和12.7%。综合来看,尽管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EHR 为代表的软件将成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但是想要尽早建立起完善的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仍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是协调区域医疗资源和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目的是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 效率。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模块,其目标是通过梳理医疗服务、医保、药品体系,整合区域内有限的卫生资源。在区域医疗体系中,利用分级诊疗和数据共享,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等致力于使患者支出合理化,提升医院的收入水平,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区域医疗 卫生信息化是医疗信息化逻辑演进的关键一环。医疗信息化的未来是形成以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核心的大健康生态系统,大数据能够为医疗健康产业链上各个主体的服务内容和市场空间拓展提供可能。现阶段,医疗信息化仍处于基础架构优化时期,在医院信息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将加速解决我国医疗市场中的多重矛盾。


区域医 联体的建立奠定信息化基础。2007 年我国便提出了纵向医疗资源整合和“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的概念,即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里的其他医疗机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等),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在联合体内进行资源的统一配臵、信息共享、医疗的有效协同。

► 的 区域医联体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形成了完整的 O2O 模式。区域医联体对应线下的医疗体系,提供最为核心的检验、诊断、临床等医疗服务。

► 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建设区域医联体。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13 年到 2016 年年末,“区域医联体”模式将在北京全面探索推广。到 2014 年 6 月底前,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6 年争取达到居民全覆盖。

► 区域医联体建设成果显著。根据计世资讯和赛博蓝的数据,截至 2014 年底,全国有超过 300 家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单位,其中北京的医联体发展较为成熟。北京已经成立大型医联体 30 个,包括核心医院 30 家、合作医疗机构 297 家。2014 年,北京市医联体共实现上转患者 1.2 万余人,下转患者 1,400 余人。核心医院向合作医院派出医生 6,900 余人次,实现远程会诊 1,800 余次。

blob

区域医疗市场极为分散,与医院信息化竞争格局类似。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创业软件、卫宁软件、万达信息占据第一梯队。其中,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最早,客户遍布全国,旗下的东软医疗、东软望海等都能够为卫生部门提供全面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东华软件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InterSystems Ensemble 医疗领域快速集成平台、CaseTrak 社区管理系统等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产品,在多省市建设区域项目,但整体仍以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为主;创业软件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投入较大,近年来建设了浙江、江西、云南、湖北等4 个省级平台,100 余个地市级平台,并通过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谋求区域新模式探索;卫宁软件的区域影像平台、区域 检验平台等产品在多省市应用,在全国拥有近50 家卫生管理机构用户,丰富的外延扩张也为公司区域医疗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便利;万达信息在上海地区深耕多年,与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发展关系,目前正在其他地区谋求区域医疗业务的拓展。天健、中联、思创医惠、荣科科技等公司则占有部分区域或者细分产品市场。


美国:国家投资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组织运营

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信息整合难度大。根据美国医学会(AMA)1998 年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服务于社区的医生中,有将近 40%在其私人诊所接待患者,超过 4/5 的医生在不足 10 个医生的医疗环境中行医。同时,根据美国的医疗服务流程,患者需要先接触一名全科医生,进而被推荐至专科医生、检验中心、放疗中心等处再进行检查,医疗信息档案极度分散化。而在医疗卫生信息共享(HIE)方面,小规模的诊所往往由于信息化的

成本过高而缺乏激励参与信息共享。综合起来,尽管美国的信息化和医疗技术都十分发达,但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进程却比较迟缓而且进展波折。

联邦政府强力推动,“预付”大量资金投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美国掀起第一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高潮,被称为社区卫生信息网(CHIN),而后衍生出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但由于资金来源、数据接口等问题最后都销声匿迹。

从 2000 年起,美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掀起了第二轮建设高潮。2004 年,时任总统布什提出建设国家卫生信息网络(NHIN)的战略规划,在国家层面设立了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NCHIT),并提出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组织(RHIO)作为 NHIN 的基本单元。其目的是建立跨区域和医院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通用存取模,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并最终降低医疗费用 5 。2009 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再进一步,提出《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明确在 2015 年前拨款 190 亿美元促进 HIE 和有效使用电子健康档案(MU EHR)。作为 NHIN 的基本单元,RHIO 也因此在各州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动 地方政府承担关键角色,推动 HIE 体系的建设。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中,州政府是主推力量,它需要担当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培训师、协调人、催化剂、付款人、购买者、服务提供商等角色,以便将区域内的医疗、药品与数据等资源统筹在 NHIN 平台上。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