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类别看疫情对食品饮料行业的影响

67次阅读

新冠疫情对于食品饮料,特别是与餐饮产业链相关的行业影响较大。食品饮料作为满足消费者日常需求的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有序复工,保障生产和供应。而疫情对于行业的影响,我们将从创造的需求,递延的需求和消失的需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对各细分子行业有做出如下判断:

1.白酒:递延的需求,短期影响大于中长期影响。

疫情对白酒行业的影响本质是白酒消费端需求出现的阶段性骤降所带来的递延类需求转变。根据白酒的消费属性,我们预计正常动销情况将在2020年下半年恢复,并且不排除补偿式”的反弹性消费出现的可能 。

春节是白酒销售旺季,论是高端还是次高端,基本上占到全年销量40%左右。以茅台、五粮液和国窖为代表的高端的品牌和产品,商业和终端之间以及终端对其核心消费人群的交易已在年前基本完成,对各企业 Q1 影响较小。分价格带来看,疫情影响排序:高端酒<低端光瓶酒<次高端及地产酒。对高端白酒来说,实际动销的量的影响应该是在整个春节期间,主要的影响在于节后及上半年库存积压导致的周转和去库存周期变长,影响全年的量大约在 10%左右。对于次高端而言,在春节期间的实际动销情况影响要大于高端,预计在 30-40%左右,此次疫情影响的量占全年的12%至18%。

短期来看,本次疫情对白酒行业影响相对大于其他食品饮料子行业。白酒消费端需求出现的阶段性骤降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原因,历年春节期间是白酒消费旺季,聚集性餐饮和节日送礼需求带动白酒消费动力。受疫情影响,春节及节后数月,社交性消费将大幅下滑,消费者实际开瓶率减少,进而导致库存增多,消化周期变长。因此,终端渠道和经销商出货受到直接影响,动销不足使大量产品积压在库存,资金周转难度加大,进而传导至酒企层面的业绩回落。我们预计疫情在 4、5 月份得到有效控制,白酒消费将会出现补偿式反弹,下半年销售情况将逐渐恢复,不排除反弹式消费的可能性。

对比非典,疫情只影响短期业绩,行业恐慌情绪有望逐步缓解。白酒行业在经历过塑化剂事件和三公消费政策后,企业及行业抗风险能力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反应和能力相对成熟,且行业本身正处于集中度快速提升,优质产能淘汰劣质产能的过程中,因此短期冲击不可避免,非典期间,上市公司业绩受疫情影响,在 03 年 Q2 录得负增长。对比 03 年非典,此次疫情的不同之处在于 1. 爆发时间方面,2003 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是在二季度的 4-5月,处于淡季,并未对春节旺季销售造成实质性影响,此次疫情最严重主要在春节,消费需求受到压制较大,终端库存在春节期间未正常消化,预计会影响后续二季度的动销。2. 地域范围方面,2003 年集中于广东、北京、山西等,本次新冠状病毒影响更加广泛,目前安徽、广东、河南等地出现了聚集性感染,餐饮和零售行业遭遇重挫对行业影响更大。

2.3. 中长期负面影响较小,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

长期来看,本次疫情对白酒行业影响较为有限。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白酒行业自上世纪 90年代历经山西毒酒案、三公消费政策、塑化剂事件都曾在短期内对行业形成更大冲击,但都未曾改变中国白酒行业长期供求关系。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拥有历史沉淀且深度融入当今中国社交文化的行业很难被单次突发性事件改变。其次,代表白酒行业优质产能的名酒企业在品质层面的长期坚持以及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积极的态度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了企业和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第三,根据白酒行业在突发性事件后的结果归纳得出,事件产生的影响并非挑战消费者对白酒消费的态度,而是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进行选择性消费。因此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将长期影响民众对健康方面的认知和重视,对于有一定社交刚性需求的白酒行业而言,消费者降低饮酒频次强化适度饮酒的理念,使得白酒行业总量下降、品牌集中和价位升级的趋势将更加显现。

1) 节前动销情况总体良好,节后批价正常滑落。全国主要酒企节前回款发货完成情况正常,节后批价下滑系淡季正常回落,对各酒企 Q1 财报影响有限2) 从实际需要来看,白酒消费端需求出现的阶段性骤降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原因,消费者大幅减少白酒消费频次,进而传导至终端和渠道经销商,最后影响厂家出货情况。

3) 分价格带来看,疫情影响排序:高端酒<低端光瓶酒<次高端及地产酒。对高端白酒来说,大部分交易已在年前完成,主要的影响在于节后及上半年库存积压导致的周转和去库存周期变长,影响全年的量大约在 10%左右。对于次高端而言,在往年春节期间的实际动销情况影响要大于高端,因此影响较大,预计影响全年的 12%-18%左右

4) 从复工情况来看,以茅五泸为首的行业龙头企业已于 2 月 10 日开始积极调配防疫物资陆续开展复工工作,并紧急召开会议出台应对策略。各区域酒企纷纷出台应对措施,但尚未对复工时间进行明确规划。

5) 疫情对白酒行业是阶段性冲击,预计下半年企稳,并不排除补偿式消费情况出现。由于白酒的储存周期较长、企业现金流充沛、生产端停工不会直接影响当年销量以及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强等因素,白酒行业抗风险能力韧性较大,长期趋势和供求关系不会改变。

茅五泸复工进展较快,酒企出台政策支持终端动 销。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为首的行业龙头企业均已就复工时间和应对措施做出具体规划,并于 2 月 10 日起逐渐有序安排复工工作,自年后疫情蔓延导致正常复工状态延迟,各大名酒企业纷纷召开紧急会议,并出台政策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 .积极调配抗疫物资,调整复工计划;2. 坚定完成目标信心,强化发展意识;3. 针对经销商积极出台相应措施,协助经销商度过难关。


2.啤酒:递延的需求,淡季影响较小,需求有望快速恢复。

疫情期间,啤酒行业主要受餐饮端影响,当下啤酒主要处于淡季,测算全年影响约5% 。疫情后,啤酒行业的需求有望率先得到复苏,企业或将通过促销等动作帮助终端恢复动销,产品结构趋势也不会因疫情而改变。

一季度行业销量占比约 23% ,属于行业淡季 ,全年影响约为 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5-19 年啤酒产量一季度占比平均值为 22.6%,而从上市公司营收角度看,15-18 年一季度营收占全年的比例平均值在 23.4%左右。分月份来看,由于今年春节提前,啤酒企业基本完成节前的铺货,对于一月份的业绩影响不大。但由于春节动销停滞,使得渠道库存较高,2 月和 3 月份渠道将进行一轮去库存。我们预计一季度损失的销量主要来自 2-3 月去库存所致,这一部分基本预计占一季度的 20%左右,综合来看,啤酒行业一季度属于全年的淡季,疫情对全年的影响有限,在 5%左右。

目前啤酒行业仍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2018年重啤、青啤和华润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78%和 59%,均低于 85%(产能过剩的标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一是因为产能过剩,二是行业的季节性较强。一般来说,行业的二、三季度为旺季,产能通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 7 月和 8 月份,而一季度企业生产较少,通常在节后企业会安排工厂进行技改等。所以复工对行业生产端来说影响不大。

疫情对于啤酒消费来说只是短期的限制消费,并不会改变啤酒的消费习惯,结构升级趋势不改。我们在 1.1 中分析到,疫情只是短期抑制餐饮渠道啤酒的饮用频次,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消费者餐饮的啤酒需求。 这一部分消费只是被延后了,并没有消失。同时,疫情也不会影响结构升级的趋势,一是目前我国啤酒销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不太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期;二是消费升级趋势下,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啤酒行业销量仍然以低端为主,占比在 72%左右,国内酒企的千升酒价基本在 4000元水位下,而百威亚太的千升酒价约 4500 元,高于国内啤酒巨头。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啤酒吨酒价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疫情不改变结构升级的趋势。

疫情结束后,啤酒消费信心有望快速恢复。我们认为在疫情结束之后,啤酒行业的消费会迅速恢复。一方面是因为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4 岁,这一群体在疫情结束后或将率先开展社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一季度库存的积压,二季度企业或将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帮助终端恢复动销。此外,疫情限制了餐饮社交,在疫情结束后,基于人们的社交需求,餐饮或将迎来补偿式反弹,而餐饮作为啤酒的主要销售渠道将受益。参考非典时期,啤酒产量在疫情技术之后快速反弹,预计在二三季度高温、体育赛事和餐饮需求反弹的催化下,啤酒消费有望迎来大幅上涨。

疫情后的促销不会加剧行业竞争, 线上消费占比有望提升。 。啤酒行业目前集中度较高,CR5为 70.4%。由于啤酒存在销售半径的限制,会有明显的“基地市场”现象。疫情之后,酒企的促销是否会让价格战卷土重来,我们认为概率较小。一是行业目前竞争格局较为稳定,酒企很难再通过价格战去抢占市占率;二是行业费用投放预计会集中在产品结构升级上,而不是大力促销产品;三是行业已经过了量增的时代,结构升级目前是行业较为一致的共识,也符合消费趋势。未来行业囚徒困境的打破将依靠结构升级,而不是通过价格战提升销量。此外,此次疫情或促进啤酒线上消费习惯的培养。目前啤酒线上消费约为 15 亿元,占比不到行业的 1%。此次疫情或将培养啤酒线上购买的习惯,拓展多元化消费渠道。

blob

3.餐饮产业链:短期B 端受损影响, 复合 调味品和冻品需求创造明显。 疫情对整个链条的影 响是从下游传导到上游的。短期来看,餐饮停业对于调味品B 端影响较大,但同时使得上游冻品和料包企业获得 C 端替代需求。复合调味品正处于行业导入期,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习惯有望逐步培育。

餐饮产业链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链条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影响不一。餐饮供应链包括从食材生产到消费者的整条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料生产、采购、央厨、餐厅或配送消费。疫情对整个链条的影响是从下游传导到上游的。对于下游来说,疫情使得餐饮行业短期进项骤减,现金流面临较大压力,从而加速行业出清。

连锁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且有不断提速的现象。在我国餐饮行业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连锁化率仍然较低。2017 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为 9.2%,对比美国和日本的 53.3%和 48.9%,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连锁化是行业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餐饮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 对比美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餐饮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2004 年至 2017 年,餐饮行业 CR100 市占率持续低于 10%。对比美国,2016 年美国餐饮业营收总额为7826.7亿美元,TOP50 餐饮总营收为高达2170亿美元,占比约27.73%,而我国 TOP50 占比仅 4.91%。我国餐饮行业集中度较国外差距明显, 此次疫情有望加速行业进入兼并、整合、淘汰的整合时代。

标准化、可复制性强是连锁化的优势,顺应集中度提升浪潮。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的休闲餐饮(包括快餐)和火锅拥有最高的营收增速,2018 年,51%的百强企业以直营+特许的方式扩大连锁规模,餐饮企业连锁化动力较强。

 连锁化实现规模效应,同时提升企业危机应对能力。连锁企业能够进行标准化扩张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连锁餐饮所使用的食材大多是标品、冻品,在危机情况下,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成本损耗,同时由于规模效应所提升的利润空间,能够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4.基础调味品:疫情影响较为中性,囤货需求激增

疫情对基础调味品的影响较小, 家庭消费替代 B 端需求 。基础调味疫情对基础调味品的影响较小, 家庭消费替代 B 端需求 。基础调味品主要为酱油、醋等产品,其必选属性较强。从消费端来看,餐饮作为基础调味品的第一大渠道,受损严重,疫情下家庭对基础调味品的需求增加能够弥补部分需求,全年来看,影响较小。从生产端来看,调味品保质期长,库存天数较高,能较好应对复工带来的问题。

 消费端:基础调味品渠道主要以居民消费、餐饮和食品加工为主,占比分别为 30%、45%和 25%。疫情影响下,餐饮一季度需求基本为 0,而居民消费频次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餐饮渠道的损失。假设二季度以后,餐饮需求激增,并恢复往常,则整体上来看,疫情对于基础调味品的影响较小。对于企业来说,不同渠道结构的企业,疫情对其影响不同。对于流通渠道占比较高的企业,例如中炬高新等,其业绩影响较小。

blob

生产端:根据 2019Q3 主要调味品上市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的情况看,除海天周转天数为36 天外,其他的企业基本维持在 100 天以上。疫情延后复工,对调味品企业生产端的影响不大,相反能够帮助企业去库存。目前调味品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物流,由于有些物流仍处于中断状态,终端需求激增导致无法及时补货,对企业的收入有一定影响。

blob

5.复合调味品+ 冻品 : 受益餐饮连锁化率提升,需求创造明显

下游餐饮因疫情影响无法营业,使得上游冻品和料包企业获得替代需求;而下游餐饮行业损失较重,也加速了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打开了上游企业 B 端业务的发展空间。

复合调味品目前处于行业导入期, 高增长,空间大 。复合调味品虽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具备较强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便捷化优势,顺应行业和消费趋势,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2011-2017 年我国调味品市场 CAGR 8.7%,预计未来 5 年内收入增速平均 8%附近。而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由2010 年的 355 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远高于调味品的 8%。预计 2020 年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有望达 1488 亿元。

blob

疫情有望加速 复合调味品 消费习惯 的 培养。 。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消费由居家消费所替代,而不同于基础调味品的强刚需,复合调味品具备一定的可选属性。我们认为当前行业处在发展初期,需要加大市场投入,不断地培育消费者,而此次疫情对于复合调味品来说,或加速市场培育。一方面,复合调味品具备便捷性和标准化优势,能够较好的替代餐饮需求;另一方面,复合调味品的使用人群大部分是年轻的消费者,尝鲜偏好强,在疫情的影响下,年轻消费者对于复合调味品的需求有望被激发。而一旦复合调味品的使用习惯具备一定的不可逆性,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能够快速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餐饮行业连锁化率的提升,将激发定制餐调的需求。新冠疫情影响下,餐饮行业由于缺乏现金流,可能迎来行业出清,行业的连锁化趋势将愈发明显。近年来,我国的连锁化趋势有所加速,连锁餐饮通常向上游采购标准的冻品和复合调味品,这也催生了复合调味品企业定制餐调业务的发展。以天味食品为例,公司的定制餐调业务逐年高增,收入从 2015年的 0.18 亿元快速增加至 2018 年的 1.52 亿元,CAGR 高达 102%,也符合行业连锁化趋势的表现。而此次疫情将加速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进而推动上游产业链的整合,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能够在此轮中受益。

6.速冻食品: 疫情加速行业整合,增量需求有望延续

速冻食品行业规模稳健增长,以速冻火锅料、米面产品为主。随着餐饮市场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提升及冷链的完善,速冻食品市场保持稳健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约 1342 亿元,预计 2019 年可达 1467 亿元,保持 9%稳健增速。分品类看,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速冻面米和速冻火锅料为两大主要品类,2017 年规模分别约 647 亿和 411 亿元,5 年 CAGR 约为 2.5%和 12.6%。

疫情凸显供应链地位,有望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速冻行业整体格局较为分散,其中速冻米面 CR3 为 41.1%,而火锅料只有 19.4%,还有较大上升空间。1)速冻面米制品集中度较高。一线城市市场主要由全国性品牌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主导,在二三线城市还存在部分强势区域品牌,如五丰等。2)速冻火锅料市场较为分散,但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等市场龙头已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包括安井、海霸王、海欣等。 速冻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而此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也凸显了物流的重要性。龙头企业在全国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能够快速应对疫情带来的物流问题,抢占小企业丢失的份额,加速集中度提升。

blob

疫情下创造出的速冻食品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延续。疫情对速冻食品的需求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 C 端,二是 B 端。从 C 端来看,疫情对于速冻水饺、面点、火锅料等需求催化明显。根据三全食品 2 月 2 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披露,疫情期间家庭就餐频次提高,水饺面点等作为家庭备餐的作用凸显,速冻食品需求量上升,部分渠道终端出现缺货现象,库存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从 B 端来看,受益于下游餐饮连锁化,龙头在供给稳定性、规模化、成本低几个方面完美胜出中小企业,未来行业将加速集中。总的来看,疫情后 B 端需求增长的可持续性要强于 C 端。

7.肉制品:必需品属性,人造肉需求有望得到创造。

疫情期间肉制品囤货需求高,需求有望迎来阶段性上涨。在动物疫情下,人造肉可以避免动物疫病对人畜安全的影响,人造肉行业或将引起消费者的重视,成为在疫情中创造出的新需求。

肉制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受疫情影响小。同时,疫情期间囤货需求高,有望迎来阶段性上涨。2002-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营收累计同比始终大于 10%,5.食品:礼盒消失的需求,休闲零食 递延的需求,短保面包等 创造的需求。

利润增速也呈上升趋势,系疫情爆发期间必需品囤货需求高,造成阶段性上涨。2004 年,虽营收增速仍持续走高,利润却出现下滑,我们认为是疫情对上游造成冲击,导致成本增加,整体来看肉制品行业受疫情影响小。

疫情下肉制品行业复工进度较快。肉制品作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在新冠疫情期间需要保证充足和持续的供应。在政府的支持下,肉制品企业复工进程快,在原料和配送环均得到保障。疫情期间,河南省发改委下发通知,积极支持双汇复工,加大复工复产保障力度,着力帮助解决用工、原料、资金、物流配送等实际问题,全力支持和有序组织双汇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2 月 3 号,双汇开始复工,2 月 9 日人员基本全部到岗,有序生产,保证市场供应。

动物疫情或将创造国内人造肉行业需求

健康安全趋势下 ,人造肉 优势显著.2020年2月11日,新型冠状病毒已累计确诊超 4 万例,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于野生动物。动物和牲畜易感染各种疾病,除冠状病毒外,疯牛病,猪流感、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均来自于动物,造成健康风险。此外,长期食用普通肉类会增加 16%的癌症以及 21%的心脏病患病风险。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类(例如热狗,火腿,培根和香肠)添加到其第一类致癌物中。而人造肉可以避免动物疫病对人畜安全的影响,疫情结束后,人造肉行业或将引起消费者的重视,成为在疫情中创造出的新需求。

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健康意识强,在对美国千禧一代选择无肉饮食原因的调查研究中,51% 的受访者是出于身体健康的原因选择素食主义。从 2008 年到 2015 年,美国素食主义者的人数从 700 多万增长到 1000 多万,占比从 3.2%增长到 3.4%。2015 年 9 月-2016 年 8月,打着“素食”和“纯素食”概念的产品数量,比五年前各自增加了 25%和 257%,素食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全球潮流。

人造肉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畜牧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比例接近 15%,超过所有汽车、卡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排放总和,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来源。如果改从植物中直接获取蛋白,就可以跳过动物养殖过程,因而缓解温室效应。同时,人造肉可以节省畜牧养殖中消耗的大量土地、粮食和水资源。与制作标准牛肉汉堡相比,制作 Beyond Burger 的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90%,水资源消耗减少 99%,能源消耗减少 46%,土地使用量减少 93%。

根据 OECD 的数据,2018 年中国肉类消费量为 8829.6 万吨,且目前中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伴随着城市化率不断增加,预计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2030 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或将达到 3800 万吨以上。若肉类缺口部分人造肉渗透率为10%,以目前国内人造肉售价约为56元/斤左右来看,估计2030年市场规模上千亿。

8.休闲属性食品因礼品类休闲食品短期受到冲击而受抑制。大多社交属性的食品短 期内销量将受抑制,只能依赖线上订单。但短期的抑制在疫情结束后或将迎来补偿性增长,消费得到递延。而必选属性食品,例如面条、面包等食品,为消费者的刚需产品,将在疫情发生期间迎来快速增长。

礼品类休闲食品短期受到冲击。春节一直以来都是休闲食品行业消费激增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在这期间家庭团聚,存在购买年货的需求;另一方面,年节社交习惯带来了大量的休闲食品礼品需求。年货一般于年前提前购置,处于疫情爆发期前,受影响较小。而在疫情期间,主打礼品包装的休闲食品消费场景几乎全部消失,销量将会受到冲击。中小休闲类食品企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库存压力上升、产品销量、成本压力、物流等因素影响,或出现较大规模的倒闭潮。因此,疫情冲击可能会推动行业加速洗牌,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

社交属性消费递延。由于人传人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途径之一,在疫情爆发期间,人们大都减少人员见面与聚集,提倡关闭服务性门店,大多社交属性的食品短期内销量将受抑制,如星巴克、喜茶、奈雪的茶等服务属性产品,只能依赖线上订单。但短期的抑制在疫情结束后或将迎来补偿性增长,消费得到递延,对社交属性消费整体来说影响不大。

必选属性食品供不应求,迎快速增长

在疫情爆发期间,休闲属性食品短期遭受冲击,发展受到抑制;社交属性食品由于短期内社交活动大规模减少受到抑制,消费将递延至疫情结束后。而必选属性食品,例如面条、面包等食品,为消费者的刚需产品,性价比高,具有抗风险能力强,将在疫情发生期间迎来快速增长。

6.乳制品:消失的需求,春节期间超额送礼需求一次性消失,日常消费部分平稳略受影响。 全年来看收入影响在 3 5% 。乳制品行业需求全年平稳,一季度收入占比在 25% 左右,春节时间点上有需求的小高峰。乳制品节前备货不受影响,尽管春节前后动销受到一次性冲击影响,失去大部分送礼需求和少量日 常消费需求,但在一季度后,随着疫情相对 受控,乳制品行业会迅速恢复 至正常的销售水平。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复工情况.新冠疫情爆发以及其防控措施导致消费者外出减少,社区封闭,生产和生活性交通物流受阻。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普通消费者需要采用宅家封闭式自我隔离的非常手段,而随着各地政府疫情防控等级的提升,城市社区和农村街道几乎都采用了封闭式隔离,各地为保障抗疫“战事”顺利推进的交通管控也带来了物流难题。

从乳品加工企业的 需求来看,短期内乳制品的送礼型需求受到压制 ,属于一次性的消失 ,对乳品加工企业的高端线产品影响较大,但 必需消费属性的 需求基本不变 ,影响不大 。液奶产品的消费,主要分为日常饮用性需求和节庆送礼性需求。(1)疫情爆发引起大众关注的时间点恰逢春节,在严格防控的情况下,消费者在商超渠道的采购大幅减少,尤其是具备送礼属性的高端线产品受影响较大。(2)乳制品本身的日常饮用性需求具备必选消费属性,由于乳制品富含高蛋白,以及富含益生菌的酸奶能够激发人体免疫力,消费者会采取

疫情防控过程中一度出现物流受阻,供应短时间脱节情况,该现象仅在少部分区域出现,且已 在逐渐 解决。如 1 月 27 日,济南市周边部分地区交通管制,跨地市的生鲜乳运输受到影响,部分农村封路造成生鲜乳无法运输出场。农业农村部 2 月 3 日向各省市发布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不得拦截仔畜雏禽及种畜禽运输车辆、不得拦截饲料运输车辆、不得拦截畜产品运输车辆、不得关闭屠宰场、不得封村断路、支持企业尽早复工。政策文件下发后,全国部分地区的道路得到纾解,目前山东省地区生鲜乳运输基本畅通。

乳企 整体需求 影响不大, 财务和现金流上压力不大。而且 核心大中型企业均在春节期间有序持续运营,保障乳制品的民生供应;在 2 月 月 10 日以后, 在做到疫情防控的前提下, 主要乳企均已全面复工。1 月 2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过视频会议启动了“保质量、保价格、保供应”(以下简称“三保”)系列行动,乳企纷纷响应,以实际行动保障民生乳品供应,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7.奶粉:消费刚性,需求不受影响。

奶粉由于消费刚性,在消费者需求端基本没有影响,但是由于防疫要求,部分地区物流受阻,导致短时间供应受到小幅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交通管制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且奶粉保质期较长,消费者的囤货需求也得到激发。综合全年来看,需求基本没有变化。奶粉企业已积极复工,并在物流方面设法突破,保障民生奶粉供应。

在春节期间保障供应的同时, 各个奶粉企业在 在 2 月 月 10 日后 均逐步实现 全面 复工。其中奶粉产量占比较大的一些企业,如雀巢,2 月 10 日已有一半员工陆续到岗,其在中国的 31家工厂也根据当地情况陆续恢复生产;另外飞鹤的主要产地在黑龙江,受疫情的影响较弱,也于年后陆续恢复开工;还有像贝因美、澳优、雅士利、君乐宝等奶粉企业,除了个别地处“封城”区域的奶粉工厂在停产,大多数奶粉工厂一直坚持在生产,多数在年后陆续恢复生产,复工率较高

企业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疫情严重地区的 物流和配送 ,刚需奶粉的供应得到重视后,物流情况在逐渐缓解。 。在类似湖北武汉这样的疫情重灾区,交通管制非常严格,严控干线物流,外地厂家的奶粉大货运不进来,消费者购买的还是之前的存货,奶粉渠道库存会被快速消耗。而且在疫情影响下,原有母婴店的自有配送也会受到影响。政府也意识到了奶粉是民生刚需,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在陆续开通了“绿色通道”,有店主表示,现阶段基本运营走向已经开始趋于正常。

对于奶粉企业来说其现金流较为稳健,年前的提前打款以及自身现金的储备使得现金流对于奶粉企业来说不构成太大问题。返工方面,目前多数奶粉企业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北方或是海外,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工人的返工与复工生产问题不会特别大,奶粉的生产供应有一定的保障。

疫情不改变奶粉高端化趋势。高端(290 元/千克~390 元/千克)和普通产品(小于 290 元/千克)。根据图 45 数据显示,中国奶粉产品(包括国内及国外品牌)的平均零售价从 2014年的 183.2 元/千克稳定增长至 2018 年的 202.6 元/千克,CAGR 为 3.0%。其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平均零售价增速较快,CAGR 为 5.8%,2018 年平均零售价已达到 421.7 元/千克,预计未来将以 3%左右的增速继续平稳上涨。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整理:唯常思价值投资网

唯常思专注价值投资,致力于价值投资的传播,愿每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思考,Wechance意为我们一起探索机会,唯常思意为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经常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和原创思考,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欢迎关注,栏目正在逐渐制作和完善中。